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几点思考——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1-11-11 浏览次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几点思考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孙振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文化改革发展处于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决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一部纲领性文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与确立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我国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是当代中国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自觉选择,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历史根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新时期国际复杂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际环境大幅度改善,为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发展经济赢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没有变换,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需要我们去迎战、去应对。在这里,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我国所面对的国际军事安全形势、经济安全形势,忽视了文化安全问题,而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搞“和平演变”,文化渗透、侵略、颠覆、侵袭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悄无声息,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四、五代人身上,用西方的“民主、人权、自由”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腐蚀拉拢青年一代,这一招的确很厉害。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若想要一个民族灭亡,先灭其文化,让其忘记自己的根。历史上文化灭国亡种的实例很多。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内因是第一位的,外部因素再大也得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最根本的是我们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占领文化阵地,创新文化机制,激发文化活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人、武装人、激发人的斗志,凝聚人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确立,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实践活动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成就巨大,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这些巨大成就的背后,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挑战,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三农问题、就业问题、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问题。此外,还有反腐败、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房地产泡沫、通胀治理等问题。上述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有的本身就是文化问题,而大量社会问题的背后,恐怕最根本的还是文化问题。文化就是“人化”,就是要通过人文化育使人真正成为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准。邓小平曾经讲十年最大失误是教育失误。理想缺失,精神萎靡,信仰动摇,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膨胀,道德滑坡,见死不救,见伤不扶,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这种现象需要彻底扭转,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面加强文化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集体领导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三代领导集体的心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成立之日起,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重任。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逐步形成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纲领的同时,便把荡涤封建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纲领,创造出以延安革命文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文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同时,向全党发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的任务,提出文化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典范。以邓小平为代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指导思想的同时,在文化战线和知识分子政策上实现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迎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表明我党在经历了成功与挫折之后产生新的文化自觉,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自觉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提出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决定》,提出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历程的考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有其深刻、扎实的历史依据、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发展道路交相辉映,充实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概念内涵与价值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概念明确、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高校学习贯彻《决定》,首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规范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尊重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归宿。高校学习贯彻《决定》,实行科学决策,坚持民主管理,把广大师生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多出成果;加强学风建设,学习有动力,活动有热情,学风良好,品行优良,文明礼貌。

三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进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高校学习贯彻《决定》,应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潮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着力建设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创建“文明校园”。

四是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校学习贯彻《决定》,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文化特色建设为引擎,以学科特色建设为龙头,以人才特色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服务特色建设和国际化特色建设。

五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兴国之魂“高度。人若无魂,必然落魄迷茫、萎靡不振;国若无魂,则必然散乱无序、沉沦衰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制定战略方针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旗帜之魂。丢掉这个旗帜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经过60多年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民族团结的凝聚之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行为“规范之魂”。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上一条:信息学院党总支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中心组学习安排意见 下一条:信息学院党总支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心组学习安排意见

111111111111